快捷搜索:  创业 手机 疯狂 坏人 华人 发明 自己

「投资方式有哪些」如何挑选股票基金?

從投資標的上看,基金大體可分爲三類:貨幣基金、債券基金和股票基金。其中股票基金變數最多,但也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。

股票基金的主要“業績基準”是股票指數,最爲常見的是滬深300指數和中證500指數。由於基金經理的任務是不輸給“業績基準”,因此,就出現了兩種投資策略:第一種是儘可能的去跟上“業績基準”,另一種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打敗“業績基準”。

一、被動管理型基金

不指望打敗“業績基準”,而是追求儘可能的跟“業績基準”保持一致,這類基金一般被稱爲“指數基金”,另外,由於這類基金採取的是跟隨策略,比較“被動”,亦被稱爲“被動管理型基金”。如滬深300指數基金和中證500指數基金就屬於這一類。

這類基金管理起來相對比較容易,雖然要考慮交易相關的各種問題,但因爲每個股票指數都有明確的編制方法,也會公開成份股,所以從總體上看,它的管理難度是相對較低的。因此,這類基金的管理費一般也相對比較低,平均在每年0.7%左右。

二、主動管理型基金

這類基金的目標很簡單,既想盡一切辦法打敗“業績基準”。因此,它需要對股票進行精挑細選。

傳統的基金經理採取人工的方式,帶領研究團隊仔細研究很多家公司,研究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、管理水平、行業發展、競爭格局等等。隨着科技的發展,也有團隊開始專注於用數學模型,定量的來研究股票。“主動管理型基金”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要高於“被動管理型基金”,因此,這類基金的管理費相對會高一點,一般每年1.5%左右。

三、“主動”VS“被動”

也許你會覺得“被動管理型基金”有些不思進取,僅僅是跟隨“業績基準”,而“主動管理型基金”又是僱傭各種博士,又是用數學模型的,明顯要勤奮多了。但是,國外的金融理論研究得出了一箇驚人的結論:大部分股票指數的編制方法是非常科學的,絕大部分“主動管理型基金”很難跑贏股票指數。

2007年一箇叫Ted的人宣佈接受了這個賭注,他選出了5只基金。賭注從2008年開始到2016年是第9年。Ted選的這5只基金9年的累計收益分別是8.7%,28.3%,62.8%,2.9%,7.5%,平均收益是22%,而同期,標普500指數(它是美國股市最重要的股票指數之一)的累計收益是85.4%。所以,就算這個賭局還有1年纔會結束,巴菲特幾乎必勝。

很多不明覺厲的人想把這個結論也套用在中國股市上,結果發現大錯特錯。對2006到2016年11年的數據統計後,人們發現股票基金(包括混合型)11年的平均收益率是每年20%,而滬深300指數的收益率只有每年16%。既只要你選擇的基金不是太差,你的收益率平均每年都可以跑贏滬深300指數4個百分點。甚至一些優秀的股票基金,每年都能跑贏“業績基準”10個百分點或更多。

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?你可以把整個股市看成是一箇班級,每一箇投資者都是這個班裏的一名學生。如果班裏的學生水平都差不多,那麼大家的分數跟班裏的平均分相比應該都不相上下。在這樣一箇班裏,想要超越班均分是很不容易的。而班裏的平均分,就相當於是股票指數。

在美國股市裏,絕大部分都是機構投資者,他們的水平相差不多,所以他們的投資業績,會跟股票指數非常接近。如果收取的管理費高一點的話,投資者拿到手的收益很有可能會低於股票指數。所以在美國以及其他比較成熟股市,“被動”比“主動”好。

而中國股市裏面有大量的“散戶”,散戶跟機構投資者相比,水平相差非常大。那麼在中國股市這個“班級”裏,有大量的成績不太好的學生,在這樣的班級裏,公募基金這樣的“好學生”就很容易跑贏班均分,也就是股票指數。這就是爲什麼國內大部分的“主動管理型”基金都可以跑贏“業績基準”。所以在中國,“主動”比“被動”好。

1.對於投資國外成熟股市的基金,比如投資美股和港股的基金,“被動型”的指數基金是最好的選擇。

2.對於投資國內股市的基金,就不應該選擇“被動型”的指數基金,而是應該在“主動管理型”的基金裏精挑細選。

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  • 「投资方式有哪些」如何挑选股票基金?
  • 嘉实基金:共建价值投资生态圈
  •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净值的投资策略与表现分析
  • 「兰石重装股票」远兴能源这支股票的未来走势如何
  • 「股票300059」股票行情查询 港股的最新行情查询在哪里可以找到?
  • 最新评论